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落实“教、练、赛”。这个理念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练、赛”的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
围绕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等热点话题,首都体育学院教授茹秀英,南京理工大学体育商业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山东日照金海沿岸小学校长赵庆英,浙江宁波镇海区张鹤翔小学校长王红燕,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华师小学德育主任张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秦淮科技中学教师张毅,近日接受了人民日报专访,并进行了广泛交流。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与实践、比赛有机结合
“教”是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作为第二届全国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毅有着8年初中体育教学经验,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他表示,“教、练、赛”相辅相成,在实施过程中要有机结合起来。从“教”的角度看,学校在课时保障、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 “目前,在课时保障方面足球比赛背景图片,南师附中初中严格执行国家对每周体育课时数的规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赛’机会,学校将体育教学内容与上、下午的大课间休息和每周另外两个课时结合起来,以集训、以赛促练;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必修体育课(田径、球类、体操),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选修课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原有四个班,每班不超过40名学生,分成六个选修班后,每班选修课平均有22名学生左右。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学生‘学、练、赛’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张毅说。
在课程设置方面,赵庆英介绍了日照金海岸小学的“五个结合”和“两个保障”措施。“五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特色与普及”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两个保障”即:每周保证3-4节体育课全员到场,保证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时,赵庆英还表达了坚持训赛结合、以赛促提高的观点,与张毅不谋而合。她介绍,近年来,除了三大球联赛,学校已形成“四季有赛、天天有赛”的格局,春季有运动会,夏季有百胜秀,秋季有足球联赛,冬季有长跑、冬季有趣味运动会。
日照金海岸小学学生参加学校足球比赛。(资料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专家还就学校针对新课标的调整给出了建议。王宗平认为,在教学方式上,应尽量少鼓励学生站立、等待、发呆,尽量多鼓励学生“流汗、呼吸、心跳”。
茹秀英建议,应先培训管理者和教师,体育教师培训应以优秀案例实证分析、针对性解读分析为主。在教学实践方面,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鼓励学校和体育教师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体育学习内容需求、兴趣基线进行调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前移;二是教学内容在学习体育动作和技能的同时,要探索体育科学文化,以游戏化的方式组织教学;三是鼓励将音乐融入体育课堂,特别是在伸展热身、放松练习中,实现体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有助改善体育教师短缺问题
新课标中既包括武术、舞龙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也包括滑板、定向越野、跳绳等新兴体育项目。在当前体育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这些文化底蕴深厚、新颖时尚的体育项目教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精锐小学学生在体育课上表演啦啦队。(2020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唐毅摄
茹秀英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有机联系,比如建立高校专家教授与基层体育教师的联合团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体育教学中无论是中华传统体育还是新兴体育,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体育手段,宜少而精。
王红艳对此也表示认同。她表示:“我们学校规模小,师资紧张,全校专职体育老师只有2名,只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在优化师资结构方面,我们一是依托镇海区业余蹦床技能运动学校和宁波大学等院校的师资队伍;二是聘请训练学博士、大学教授、国家蹦床队前总教练、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辅导员’;三是成立蹦床等专项运动教研组,夯实校本研修,开展校内外、线上线下师资培训,扩大学校专兼职教师储备;四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专业机构(武术、健美操)等社会力量合作,缓解和弥补师资短缺的问题。”
另一所采取类似做法的学校是日照市金海岸小学。赵庆英介绍,学校建立了“专业+普及”、“大学+小学”的人才引进机制,突破了现有体育项目单一的格局,依托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和社会体育俱乐部,通过“专业人才进校园”和“百校提升计划”,建立了系统性的培养模式,形成了育人合力。
新课标中的“专项体育技能”部分,包括了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体操运动、水上或冰雪运动、中华传统体育、新兴体育等六大类体育项目。王宗平认为,前三类是普及率比较高的常规体育项目,一般学校就可以开展;第四类“水上或冰雪运动”具有地域特色;第五类体育项目具有文化积淀和民族特色,各校可以量力而行,不能一刀切;第六类体育项目具有冒险精神、引领时尚和创新意识,各校要根据自己的传统和条件有选择地开设。
近年来,北京广渠门中学附属华师小学立足自身特色优势,进行了一些探索。张丹介绍,学校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培养体育教师,使他们的专长得到发展,特别是在轮滑等学校优势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校已有8名体育教师取得国家中级以上轮滑教练员证书,形成了以“体育教师专家型”为目标建设体育教师队伍的氛围,建立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充实了体育教师队伍。
看过程或看结果两种评价方式相辅相成
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考核结果作为升学指导、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等的参考,并通过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培养核心能力。
赵庆英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学业水平测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智力、轻体能”的现象,明显提升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她也发现,有些学生不经常锻炼身体足球比赛背景图片,每次考试前都进行高强度的魔鬼训练,以应付考试。这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也容易对运动失去兴趣,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过程性评估不仅可以测试学生的能力,还能兼顾学生进步的程度、参与锻炼的态度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实,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学业水平测试,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帮助学生享受运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王红艳介绍了学校的有益尝试。“近年来,张鹤翔小学与宁波大学等科研机构、科技公司合作,探索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运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估,实现数据监测常态化,提升训练水平和教学质量,并重点关注运动对学生身体健康、感觉统合能力、睡眠等的影响。”
宁波市镇海区张鹤翔小学对学生运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宗平认为,就义务教育阶段的“中考”而言,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主科,目前主要以结果为依据进行评价,一考决定一生。体育不同于其他科目,应该增加过程性评价,但也应该有一个比例足球比赛背景图片,过程性评价比例过高,会削弱整个评价的权威性。茹秀英建议,可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健康评估卡。评价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进入初中时,以小学六年每学期的平均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结果;中考可以算出小学到初中九年的平均成绩;高考可以算出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平均成绩。 此外,她认为,不可否认考试成绩是该科目重要性的一个体现,因此体育科目的中考和高考分数应该高于语文和数学。
没有体育就没有教育,体育养灵魂、养精神、养素质。在当前“双减”的大背景下,体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体育更应入脑入心入魂。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体育教育行业的专家学者,都需要在新课标框架下对“如何教好体育”多加思考、多加探索,只有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真正从中受益,从而强身健体,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